引才匯智,共建苗鄉!持續12天,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實踐支隊赴清鎮流長苗族鄉開展的“清振流長”計劃于近日圓滿收官。
自7月25日抵達后,實踐支隊16名師生就以等不及的使命感、慢不得的責任感、坐不住的緊迫感一刻不歇地開展摸底調研,學子們立足地方實際發展需要,白天頂著炎炎烈日在山林田埂間穿行,深入一線調研民情村況,夜晚圍坐一堂梳理所見所思所感,集思廣益反復研討形成實踐成果,以細致挖掘本地潛在資源、盤活利用鄉村閑置資源為主導,嘗試提出一條活化資源、就地轉化的創新發展之路,切實服務流長振興。
文創賦能產業振興,小設計撬開大市場。在實地調研了腰巖村黃牛養殖、油菜村菊花種植沙鵝村豆腐加工等苗鄉特色產業后,實踐支隊發現這些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農產品,均具備一定發展潛力,但都缺乏對品牌的建設打造及產品的包裝設計,導致流長特色農業品牌化、產業化、市場化發展的步伐緩慢。清華大學在讀研究生張維提出建立“清振流長”系列品牌體系,以打造“地理標志農產品”為思路,融入苗鄉自然及人文元素,精心設計了“地名+商品名稱”構成的衍生標識,并為“油菜蜂蜜”“沙鵝豆腐”出具精美獨特的產品包裝方案,顯著提升產品附加值,為流長打造地域特征突出的農特產品“金名片”。
盤活改造廢棄農房,助農增收一舉多得?!把鼛r黃?!笔橇鏖L鄉的傳統優勢產業,但實踐支隊經調研發現,目前養牛規模卻受到限制,原因在于黃牛的集中圈養需要以牛棚擴建為基礎條件,而牛棚擴建涉及耕地占用,保護耕地確保糧食安全是必須堅守的政策紅線,因此難以新建或擴建牛棚,這無疑制約了產業發展。針對該困境,支隊走訪時發現,村里有一些年久失修的土坯房處于廢棄狀態,于是提出將農村危房改建為牛棚的解決思路,并經由清華大學在讀研究生朱若宇出具了改造設計稿,此舉既盤活了農村的廢棄民房資源,使其重新發揮價值,同時又不占用耕地,間接提高了耕地利用率,還排除了易造成群眾生命財產損失的安全隱患,可謂一舉多得。
利用潛在閑置資源,推動旅游提質升級。凹河村依山而建,烏江支流橫穿而過,得天獨厚的高峽風光吸引了許多游客,但由于配套設施不齊備,游客往往只是“一日游”,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不高。支隊調研后提出,可以通過盤活閑置農房打造精品民宿,進而延長旅游產業鏈,促進消費讓村民增收。經實地測繪選址后,清華大學在讀研究生華蔚、肖艾琳依托現有地形地貌,結合苗族民俗文化,秉持“保護性改造”的設計理念出具了精品民宿設計圖,在最大限度保留主體結構、原有風俗風貌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改造和適度修繕,堅決不搞大拆大建,避免原有的村落文化和建筑文化被肢解異化,用心用情為凹河村打造品質民宿。
短短12天,年輕的學子們懷揣著關注鄉村、關心民生的赤誠之心遠道而來,俯下身、察村情、聽民意,以求真務實、行勝于言的實踐成果響應了“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號召,把青春揮灑在五彩苗鄉的田野上,為流長的夏天留下了最美的注腳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